高州[廣東省轄縣級市]

高州[廣東省轄縣級市]
高州[廣東省轄縣級市]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高州,廣東省轄縣級市,中國北部灣城市群重要中小城市,廣東省山區經濟強縣(市),廣東省教育強縣(市)、廣東省縣域醫療中心 ,經濟社會發展綜合實力長期位居廣東縣域前列。高州位於廣東省西南部,粵西南部,東近南海,南踞鑒江平原,西連廣西,北靠雲開大山,扼粵桂六縣市要衝,東連陽春市、電白區,南接茂南區、北鄰信宜市,西南與化州市、西北與廣西北流市接壤。高州市原稱茂名縣、高州縣,是由元代起高州府(路)治茂名縣演變而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茂名市成立,茂名縣剩下的大部分地區與信宜縣遂改為高州縣(後來分出信宜);1993年撤縣設立縣級市,是為高州市。高州市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源地,“中國民族民間藝術(木偶)之鄉”(高州木偶戲被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楹聯文化城市”。盛產嶺南三大名水果——香蕉、龍眼、荔枝,被譽為“全國水果第一縣(市)”。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高州新城區 高州新城區

“高州”這個地名概由“高涼郡”演變而來。一說高涼郡以今高州市曹江鎮銀塘的高涼嶺而得名。《讀史方輿紀要》載:“高涼山,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名高涼。”高州為南朝梁代正式命名。

先秦時期

地圖 地圖

遠古至秦末,高州境屬西甌 。廣東縛婁古國遺址發掘出廣東最大的先秦時期的龍窯窯址,出土大量的青銅器、陶器和水晶等文物 ,嶺南地區在秦朝之前已經存在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 。

秦漢時期

公元前214年,秦軍平定嶺南後,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三個郡,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 ,高州屬象郡(前214年-前204年)。

秦亡之際,南海郡尉趙佗取桂林、象郡,稱南越武王,及至西漢前期,今高州境屬南越國(前204-前111年)。

公元前111年(西漢元鼎六年)漢滅南越國,分其地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今高州境屬合浦郡高涼縣。

公元147年(東漢建和元年)合浦郡分立高興郡;168年(東漢,建寧元年)改高興郡為高涼郡,旋廢;220年(建安二十五年)分高涼縣立高涼郡治思平縣,吳又立高興郡治廣化縣,俱屬廣州,今高州境屬廣州高興郡地(高興郡領廣化、莫陽、海安、西平、化平五縣;參照《中國歷史地圖集》(右下見圖冊),廣化在今陽西境,莫陽在今陽春境,海安在今恩平或台山境,西平、化平均未知所在;今高州不知具體屬高興郡何縣)。

兩晉、南北朝

高州西城門 高州西城門

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滅吳,高涼、高興二郡仍吳制。太康中,撤高興郡併入高涼郡。

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宋,今高州境大部屬高涼郡(當時高涼郡領思平、安寧、莫陽、羅州、西鞏、平定、禽鄉七縣;思平在今恩平境,安寧在今陽江境,莫陽在今陽春境,羅州在今化州境,西鞏疑在今陽春境,平定、禽鄉未知所在;今高州尚未知具體屬何縣,疑西部、西南部屬羅州縣);東北部屬海昌郡。

齊,除西南隅屬越州高興或永寧郡外,其餘同宋制。

梁大通中(公元528年),梁平俚洞置高州,州治在今陽西縣。南朝梁大通中(公元530年),置電白郡,郡治在今高州長坡舊城,屬高州;同時在今化州升羅州縣為羅州,今高州市西部、西南部屬羅州高興郡;北部屬瀧州梁德郡;中部、東部屬高州電白郡及海昌郡,南部屬高州南巴郡。

陳永定二年(558),置務德縣(隋改稱良德),縣治今高州東岸鎮良德墟旁,轄今高州北部,隸瀧州梁德郡。至此,今高州中部、東部屬高州電白郡,南部屬高州南巴郡,西南部、西部屬羅州石龍郡,北部及東北部屬瀧州梁德郡務德縣及高州海昌郡。

隋唐、五代十國

高州三塔 高州三塔

隋開皇九年(589),廢電白郡、海昌二郡置電白縣,廢連江、南巴二郡置連江縣、南巴縣,隸高州,高州治所仍在高涼縣(今陽江西)。開皇十年(590),廢高興郡置石龍、吳川、茂名三縣(一說開皇十八年增設茂名縣),三縣均隸羅州。今高州市中部、東部屬電白縣、南部屬南巴縣、西部屬茂名縣、北部良德縣。隋大業三年(607)高州、羅州被廢,復置高涼郡,治所在高涼縣(今陽江西),廢瀧州為永熙郡。當時電白縣(今高州中部、東部屬之)、南巴縣(今高州南部屬之)、茂名縣(今高州西部屬之)屬高涼郡,良德縣(今高州北部屬之)屬永熙郡。

唐初屬高州,貞觀八年(634年)分置潘州治茂名,二十二年(648年)又陡置高州始治高涼移治良德。天寶初(742年)改高州曰高涼郡,潘州曰南潘郡。

後梁開平元年(907)茂名縣更名為越裳縣,龍德三年(923)復茂名縣,屬南漢。

宋元明清

宋開寶五年(872年)州廢,以縣屬高州。景德元年(1004年)屬竇州。三年(1006年)還屬高州。

元復屬高州,大德八年(1304年)徒高州路來治(茂名縣)。

清代沿明制此時高州府轄有化州、茂名、信宜、電白、吳川、廉江(時稱石城)等一州五縣,屬高陽雷道,府治茂名縣。由於高州轄地較大,地理位置又處於戰略要衝地帶,因此便把高州府稱為廣東下四府之首府,茂名縣為粵西地區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註:高州府不等同於今高州市。)

中華民囯

民國時期,撤府(高州府)留縣(茂名縣),茂名縣即現今高州市的主體。茂名縣先後隸屬廣東省高雷道、南路行政區、第七行政區、第十三行政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成立後,茂名縣先後隸屬南路專區、高雷專區、粵西行政區、湛江專區。

嶺南歷史文化名城——高州 嶺南歷史文化名城——高州

1958年9~10月,將茂名縣南部的原公館鄉和袂花鄉、鰲頭鄉的部分地域劃入茂名市;將原小良鄉劃入電白縣;將原石鼓鄉的南盛、鰲頭鄉的蘭石和龍首鄉劃入化州縣。同年11月,茂名縣與信宜縣合併為茂信縣,12月茂信縣定名稱高州縣。

1961年4月,高州縣分高州、信宜兩縣,高州縣隸屬湛江專區。

1983年,實行市帶縣制,高州縣隸屬茂名市。

1993年6月,撤縣設市,高州縣改為高州市,由茂名市代管。同年12月正式舉行撤縣建市掛牌儀式。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高涼鼓韻 高涼鼓韻

高州市地處粵西山區,由原茂名縣發展而來。這裡簡述茂名縣(及後續高州縣)的境域變化:

隋朝設茂名縣,唐設潘州,宋朝並潘州入高州,北宋開寶五年(972),廢潘州及南巴,潘水2縣入茂名縣。當時的茂名縣地域寬闊,南部東到麻崗鎮東,西至梅菉。南頻南海。後逐縮減地域。

明朝成化三年(1467)電白縣從舊城遷治神電衛(今電城)時,把縣治舊城的附郭及懷德等六鄉劃歸茂名縣,茂名縣則把下博鄉即原南巴縣地(霞洞、林頭、大衙、麻崗等今電白西面)劃給了電白縣。

1958年5月12日,(在茂南地區)成立茂名市政籌備處。23日改為茂名工礦區城市籌備處。8月26日成立茂名工礦區市。9~10月,將茂名縣南部的原公館鄉和袂花鄉、鰲頭鄉的部分地域(今金塘、公館、新坡、高山、鎮盛、鰲頭、袂花等7個鎮,茂南城郊經濟開發試驗區和河東、河西、紅旗、新華、露天礦、官渡、站前等7個街道辦事處)劃給茂名工礦區市(1959年5月9日更名為茂名市);將原小良鄉(今茂名市茂港區小良鎮)劃入電白縣;將原石鼓鄉的南盛(今化州市南盛街道局部,下同)、鰲頭鄉的蘭石和龍首鄉劃入化州縣;1961年化州、吳川分縣後,蘭石、龍首等劃給吳川縣,南盛劃給化州縣。

歷史地圖(前十幅摘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歷史地圖(前十幅摘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1958年11月茂名(茂中、茂北地區)、信宜兩縣合併為茂信縣(未發印信),後正式定名為高州縣。縣治高州鎮。1961年4月1日起分為高州、信宜兩縣。原信宜縣除古丁、馬貴、深鎮三個公社劃歸高州外,全部劃歸信宜縣;原屬茂名縣的其餘地區和古丁、馬貴、深鎮為高州縣 。故在此之前,上文所討論的高州歷史沿革均當不含此三鎮。

1987年,根據民眾的要求和上級批准,將高州縣分界公社的山閣、燒酒、霞池、黃杰、祿村、合益、金塘嶺、福居等八個大隊劃歸茂名市,成立山閣公社,現為山閣鎮。

此後至今,高州縣(後改市)轄域未作變更。

•區劃詳情

高州市政府駐潘州街道,市區現有面積33平方公里,人口35萬。共轄23個鎮,5個街道辦,轄有438個村委會、48個居委會。

片區包括中心鎮(街道)概況產業定位
中心城區潘州街道、山美街道、寶光街道、石仔嶺街道、金山街道潘州街道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信息、科技中心和交通樞紐。產業發展核心區
東南片區謝雞鎮、新垌鎮、雲潭鎮、根子鎮、分界鎮、泗水鎮分界鎮人口稠密,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較為完善。農產品加工業、毛紡織業
西南片區石鼓鎮、鎮江鎮、沙田鎮石鼓鎮有國道207通過,區位條件優越,工農業發展基礎較好。鑄鐵、乙烯後續加工業
東北片區長坡鎮、平山鎮、深鎮鎮、古丁鎮、馬貴鎮、大坡鎮、曹江鎮長坡鎮生態作用十分顯著,大多數鎮地處廣東省四大水庫之一。旅遊業、農產品加工業
西北片區荷塘鎮、南塘鎮、石板鎮、荷花鎮、潭頭鎮、大井鎮、東岸鎮大井鎮勞保手套加工、家具製造為主的工業發展較好。皮革加工業、家具製造業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高州市位於廣東省西南部,屬省轄茂名市代管縣級市,東連陽春市、電白縣,南接茂南區、茂港區,北鄰信宜市,西南與化州市、西北與廣西北流市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0°36′46″~110°22′45″,北緯21°42′34″~22°18′49″。東西最大距離79公里,南北最大距離65公里。全市總面積3276.4平方公里。

氣候特徵

高州西南鑒江平原 高州西南鑒江平原

高州市位於熱帶和亞熱帶的過渡帶,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日照年平均1945.3小時,太陽年總輻射量109385.2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氣溫為22.8℃,最高溫度為37.6℃,最低溫度零下1.5℃。1月平均氣溫為15.1℃,7月平均氣溫為28.4℃,年溫差明顯,為13.3℃左右。年積溫約8176℃,無霜期361天。年均降雨量為1892.7毫米。降雨年際變化大。相對出現乾濕季,雨季為4月—9月,以南風為主;旱季10月至次年3月。

高州市氣候區劃大致可分為如下四個區:

1、 東北部山區冷涼氣候主區。本區大部分地勢較高,山嶺重疊,形成冬冷夏涼的小氣候。1月平均溫度14℃,7月平均溫度27℃。夏季降雨多。氣象災害有秋季寒露風,冬季低溫霜凍。

2、 西部中部丘陵溫熱氣候主區。本區大部分為丘陵地帶,亦有較開闊的小盆地、小平原和低矮群山。本區1月平均溫度14.4—16.3℃,7月平均溫度28—28.7℃。本區西部大多數年份有春旱和秋旱現象。

3、 南部低丘台地溫熱氣候主區。本區除少量低丘外,大部分地勢平坦,為台地平原區。1月份平均溫度16℃,7月份平均溫度28.2℃。陽光資源豐富,熱量條件優越,但降雨不足,常有春秋旱,冬季偶有冷害。

4、 高山冷涼氣候副區。本區以等高線為區劃原則,海拔700米以上。區內多高山密林,終年溫度較低,年平均溫度15.9—20℃,有嚴重的低溫陰雨、寒露風、霜凍。

地質地貌

高州東南部謝牛嶺 高州東南部謝牛嶺

高州地處熱帶和亞熱帶過渡地帶,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境內分布著一江十河,及眾多湖泊山塘,丘陵、盆地、平原交錯,其中,山地面積占總面積十分之一以上。高州土壤由變質砂岩、花崗岩、混合岩、凝灰岩風化物和淺海沉積物及河流沖積物發育而成。花崗岩、片麻岩及其風化物分布在市內的東北、西北、中部,是高州山區和丘陵區結構主體。砂頁岩及其風化物分布在西南部,淺海沉積物及河流沖積物,是西南淺丘平原的結構主體。高州東近南海,南踞鑒江平原,西連廣西,北靠雲開大山,扼粵桂六縣市(陽春、信宜、陸川、化州、茂南、電白)要衝,近代為廣東下四府(高州、雷州、瓊州、廉州)之首。

高州位處熱帶和亞熱帶過渡地帶,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境內分布著一江十河,及眾多的湖泊山塘,丘陵、盆地、平原交錯,其中,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十分之一以上,為種植樹農作物的和經濟作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高州市地形複雜,地勢大體是東北高,西南低。從高空腑瞰,南狹北寬,像展翅飛翔的彩蝶。境內東北部是連綿的山地,中央腹地是起伏的丘陵,西部、南部的台地、小平原,山地及河谷小盆地相互交錯,山川糾結。錦山地面積占51.5%,丘陵面積占31.9%,平原面積占16.6%。地勢最高點是東北部的棉被頂,海拔1627.3米,最低點是西南部祥山鑒江河床,海拔11.5米,高低相差1615.8米。

高州三官山 高州三官山

雲霧大山、雲開大山和大榕山伸延入來,構成大體為東北—西南走向的7條山脈:尖峰嶺—馬頭嶺山脈,棉被頂—大細垌山脈,棉被頂—青山嶺山脈,尖峰嶺—崩山嶺山脈,王江坑嶺—蜈蚣塘大嶺山脈,大近嶺—那射嶺山脈,雞公嶺—豆腐嶺山脈。高州市地貌類型可分為如下5個區。(1)東北淺切割低山區。海拔500—1627米,相對100—1000米,包括馬貴鎮、古丁鎮、深鎮鎮、大坡鎮以及長坡鎮、石龍鎮(2005年時劃歸長坡鎮管了)、雲潭鎮、新垌鎮等4個鎮交界區。(2)東北高丘陵區。海拔300—500米,相對100—200米,包括大潮鎮北部,深鎮鎮、古丁鎮西南部,平山鎮東部,石龍鎮東北、東南、西南部,新垌鎮東部、雲潭鎮北部及大坡鎮一部分。(3)中部中丘陵區。海拔50—300米,相對50—100米,包括東北高丘陵區以西,竇江—鑒江高州城往上河段的以東地區。(4)西北部中丘陵區,海拔100—300米,相對50—200米,包括竇江—鑒江高州城往上河段的以西地區。(5)西南淺丘平原區,海拔11—50米,相對5—40米,包括分界鎮、泗水鎮、石鼓鎮、祥山鎮、鎮江鎮大部及頓梭鎮、沙田鎮南部。其中石鼓小平原是高州主要的平原地區,與茂南相接。

河流水系

高州水系 高州水系

境內河流眾多,主要河道為鑑江幹流,鑒江位於廣東省西南部,是粵西沿海最大最長的一條獨流入海的河流。該幹流從北部潭頭鎮入境直穿中部至高州城,再拐向西南至祥 山鎮流入化州市。境內屬於鑒江幹流一級支流有沙田河、南塘河、大井河、曹江河;二級支流有黃塘河、雲爐河、新垌河等。鑒江最大支流陵江,在高州市西北荷花鎮與廣西北流接壤處入境,流經荷花、石板鎮後流入化州寶墟鎮,到化州城匯入鑒江。發源於市境內直接流出市轄區的河流有雲潭河、泗水河,屬於鑒江一級支流袂花江水系的支流。

自然資源

礦產

高州市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種有50多種,礦點礦床310多處。非金屬礦主要有煤、油、高嶺土、滑石、活性漂白土、稀土、花崗岩、石灰石、鉀長石、輝長岩、絹雲母、石英礦、磷礦石、石油、硼礦等20多種。有色金屬礦主要有金、鋁、銀、錫、鉛、鋅、鎢、鎳、鈾、硫鐵礦、鐵礦等20多種。規模較大的礦藏有10多種,其中煤礦儲量4400多萬噸。磷礦石儲量2億噸。高嶺土儲量7000萬噸,質量好,蘊藏量多。漂白土遠景儲量為1000萬噸。花崗岩總儲量21億立方米以上,品種多,質量好,儲量大。此外,還有玉石、瑪瑙、水晶、琥珀等礦產。

林業

高州市林業用地面積286萬畝。10年綠化廣東大地時開展綠化達標活動,人工造林110多萬畝,大大改善了生態環境,全市森林資源進一步發展。高州市處於熱帶亞熱帶氣候帶,植物地理分布大體和氣候帶等自然環境相適應,多為亞熱帶常綠季雨林。由於高州地形複雜,丘陵台地、山腳和山頂的氣溫和水溫都不同,所以森林資源分布也有較為明顯的區劃分布特點。

丁穎 丁穎

東北部山區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西南部丘陵台地有熱帶樹木如樟樹、橡膠、椎樹等。全市森林資源分布大致可劃分為如下三個區劃林帶:東北部山地林區。屬雲開山脈南向伸延地帶,多高山密林。林業用地200多萬畝,植物繁茂。用材林以杉、松、竹、闊葉樹為主。北部山地有一望無際的松林,現有松林面積150多萬畝,年產松脂4000多噸。經濟林有油茶、橡膠、紫膠等。大力發展多層次、立體綜合開發山地林業,搞“林果藥”、“林畜果”立體種養,綜合開發,集約經營大林業。西北部闊葉林區。此區毗鄰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縣及信宜縣山區。屬丘陵地帶,林業用地較多,植物繁茂。用材林有松、桉、紅椎、白椎、楠、竹等。其中石板鎮和頓梭鎮的楠木聞名全省,楠木種植面積近萬畝,是廣東省的楠木生產基地。荷花鎮的紅椎、白椎優質用材林面積數千畝,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經濟林有油茶、橡膠。木本水果有荔枝、龍眼、芒果、柑橙、鳳梨蜜等。中部西南部低丘台地糧果林多種經營區。屬中低丘台地、平原地帶。林業以經濟林和木本水果為主。用材林有松、桉、竹等。主要經濟林是橡膠。至2013年為止,全市國有、民營橡膠達30多萬畝,年產乾膠6000多噸。成為廣東省主要橡膠生產基地之一。西南低丘台地平原地區是高州市主要糧油糖漁區。大力發展水果生產,已建成東部(根子、分界、泗水)荔枝生產基地、西部(沙田、鎮江、荷塘、頓梭、荷花、南塘)優質龍眼生產基地、中部香蕉生產基地、北部黃欖生產基地等。目全市水果總面積100多萬畝,總產量80萬噸,產值25億多元,成為“全國水果第一市(縣)”。

水果

龍眼 龍眼

高州的水果種植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迄今已有2000多年。據史載,荔枝、龍眼始於秦,世界上最古老的、有1500多年樹齡的古荔枝樹就生長在高州。早在唐朝,高州荔枝就被列為朝廷貢品。漢代,龍眼成為重要的貢品,《漢書和帝記》有“舊南海(沙田)獻龍眼”的記述。早在清朝高州就有將桂圓加工成桂圓肉的傳統,自古深受人們喜愛,高州桂圓肉已成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高州香蕉栽培歷史久遠,最早產於曹江一帶,古代民間《竹枝詞》中曾有“郎君欲問曹江路,只依蕉蔭綠里行”的詩句,可見此地當年種植香蕉的盛況。高州香蕉為廣東四大香蕉優良品種之一,久負盛名,上世紀五十年代,高州香蕉被國家列為出口農產品出口到蘇聯,是解放後茂名地區最先的出口農產品。

高州盛產南亞熱帶優質水果,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嘗到鮮美的水果。水果品種資源豐富,質優味佳,早熟,產量高,飲譽國內外。高州出產的遁地雷香蕉、白糖罌荔枝、儲良龍眼均為全國特有的優稀品種,獲國家原產地標記註冊。水果業是高州一大特色產業,是高州農業的重要支柱和強有力的經濟成長點。高州已成為龐大商品性集中生產的水果基地。主要盛產的傳統特色水果及品種有:

高州水果 高州水果

荔枝(三月紅、妃子笑、白糖罌、中華紅、白臘、黑葉、桂味、鑒江紅糯荔枝、糯米糍、進奉、馬貴荔等);龍眼(儲良廣眼、雙孖木龍眼、石硤龍眼、大烏圓龍眼、紅核龍眼、青皮龍眼);香蕉(遁地雷香蕉、巴西蕉、泰蕉、梅花蕉)、大蕉、粉蕉、鳳梨蜜、橄欖(黃欖、烏欖)、芒果(關堂芒果、象牙芒、紫花芒、雞蛋芒、仙桃)、黃皮果(紅陽無核雞心黃皮果)、楊桃(中國紅陽桃、劉十楊桃)、柑橙、山楂、三華李、油甘子、柿子、桃子、地鳳梨、香木瓜、番石榴、柚子、檸檬、台灣青棗 等等。

儲良龍眼榮獲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榮獲“嶺南十大佳果”稱號,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A級綠色食品。

雙孖木龍眼榮獲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銅獎”。

遁地雷香蕉榮獲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銀質獎”,蕉類總分第一名。

白糖罌荔枝被評為廣東省早熟優質荔枝品種第一名。

鑒江紅糯荔枝在第二屆農業博覽會上榮獲金牌。

白臘荔枝在第二屆農業博覽會上榮獲銀牌。

儲良龍眼、雙孖木龍眼、石硤龍眼、白糖罌荔枝、鑒江紅糯荔枝、白臘荔枝、桂味荔枝、黑葉荔枝和桂圓乾品榮獲“中囯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

水力

高州[廣東省轄縣級市] 高州[廣東省轄縣級市]

境內河流均屬鑒江流域,分屬鑒江、袂花河兩大水系,其中鑒江水系面積占90%,袂花河(上游在高州市雲潭河)水系面積占10%。主要河道幹流鑒江1條,支流曹江、大井河2條,小河有凌江、黃塘河、南塘河、沙田河、雲爐河、新垌河、雲潭河、根子河、泗水河、謝雞河等10條。全市河流長度925公里,河網密度為0.278公里/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33.07億立方米。境內山塘湖泊比較多。新中國成立以來,又新建成高州水庫等一大批水庫、山塘,總計600多處。水庫湖泊水面面積近17萬畝。高州水庫,是60年代初建成的大型水庫,集雨面積1022平方公里,庫區水面6萬畝,庫容量11.5億立方米,是廣東省四大水庫之一。高州市河流具有流量大,汛期短,枯水期短,終年不凍,含沙量少,水力資源豐富的特點。高州水力資源的蘊藏量很豐富,利於建設水庫和電站,供灌溉、發電。全市水電資源蘊藏量9萬多千瓦,可開發利用的有8萬多千瓦。建成大小水電廠310多個。

人口民族

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高州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高州人絕大部分是漢族,少數民族是工作、結婚從外地遷來的。漢族包含有廣府民系、客家民系及福佬民系,方言有粵語高州話、涯話和黎話,高州話可全境通用。客家民系大約有30萬人,主要分布在高州東部和東南部、東北部的泗水、謝雞、根子、分界、新垌、雲潭、大坡、馬貴、古丁、深鎮等鎮,福佬民系零星分布在與電白交界的幾個鎮和西部一些鎮,基本上已融入廣府民系。2011年戶籍人口1726343人,年末常住人口1304176人。201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為11.2‰,自然增長率6.28‰。

經濟

概況

高州——現代化生態都市 高州——現代化生態都市

1986~1993年,全縣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巨觀調控,使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農業方面,全縣根據市場需要,抓好農業生產布局的調整,大力發展“名、優、特、新”產品,建立起一批集約化、規模化的商品生產基地,創出一條具有高州特色的“三高”農業路子。199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為32.81億元,比1992年增長31.0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8.11億元,比上年增長25.8%;第二產業增加值8.93億元,增長69.2%;第三產業增加值9.21億元,增長54.8%。1993年,農業總產值為24.14億元,比1992年增長11.37%,比1985年增長6.87倍。工業方面,進一步加強工業企業改革,推行承包責任制,使工業生產迅速增長。1993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為25.13億元,比1992年增長70.14%。

高州夜景 高州夜景

2014年高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7.88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固定資產投資135.53億元,增長35.6%;新增規上企業34家,規上工業增加值67.5億元,增長38.3%;外貿進出口總額4.51億美元,增長43.2%;實際吸收外資3967萬美元,增長48.4%;財政總收入45.88億元,增長18.5%;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1.5億元,增長6.2%。

農業

1991年冬開始,全縣農村執行“不放鬆糧食生產,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在西南部8個鎮和北部古丁鎮等9個鎮實施“8+1”鄉鎮調整作物布局。是年,這9個鎮的早稻面積從上年的20.4萬畝減為15.5萬畝,減24%;而主要經濟作物(花生、糖蔗、黃煙、蠶桑等)面積從上年的7.14萬畝增至9.14萬畝,增加了28%。水果種植從上年的15.18萬畝擴至1992年的22.7萬畝,增長49.4%。

到1993年,全縣形成東部荔枝、中部香蕉、西部龍眼、北部雜果的區域化生產基地。是年,全縣水果面積達99.27萬畝,產量達44.08萬噸,產值達10.45億元,分別是1980年的19.23倍、85.53倍和229.62倍,糧經作物面積比例由1980年的8.1∶1.9調到1993年的4.5∶5.5。

2012年,高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38.47億元,增長3.3%。新發展一批特色農業生產基地。累計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464個、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4家,在茂名市分別排名第一和第二。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

工業

高州工業源遠流長。據出土文物考證:商周時期,高州先民已懂得陶器製作;隋唐時期,已能燒制半陶瓷及瓷器;青銅器的製作,可遠溯至戰國年代,南塘鎮一座戰國墓葬中出土一件具有典型的百越文化特徵的青銅短劍,東岸、平山等鎮出土的10多面大型銅鼓,也是漢至隋唐期間的青銅文物。東岸鎮良村發現的一處開採滑石礦的坑道及附近出土的滑石量具和製作工場,經考證是西漢文物。據《唐書》載,唐代潘州剌史馮子游曾以當地開採和冶煉的黃金進貢唐高宗,可見當時高州冶煉技術已達相當水平。長坡鎮白淦村遺存有宋代的煉鉛、煉鐵遺址。明、清時期,日用品及生產工具的製作,農副產品的加工,多數仍依附於農村家庭作坊進行,只有極少數的匠鋪、作坊在集鎮從事專業生產。清末,高州城及各大墟鎮的手工作坊逐漸增加,但規模都很小,一般只幾個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高州知府在城郊秋林開辦高州瓷器廠,先後僱請江西、湖南瓷業技工來作技術指導,生產瓷器用品。同年九月,高州知府設立官紙局高州分局,專司印製契據、票據和賬簿等印刷品。清宣統二年(1910年),官府又在縣城北較場開辦貧民習藝所,購置有織布機、印刷機,這是高州活字印刷和機械織布的近代工業之開端。

辛亥革命(1911年)後,私營工業有所發展,棉麻紡織、服裝、印刷、食品、鐵器鍛鑄、火柴和日用玻璃製品等行業紛紛興起,經營方式逐漸由單家獨戶式的經營轉向以師帶徒、雇用工人或小股合營;由農工兼營轉向專業經營,但規模仍然很小。民國後期,日寇入侵,政局動盪,賦稅加重,通貨惡性膨脹,私營企業處境困難,難以發展。民國32年(1943年),縣城興辦了一間小型火力發電廠(由廣南醫院基金會及縣商會出資興辦),後因虧損嚴重於民國38年(1949年)6月停辦。1949年11月茂名縣解放時,全縣有私營小工業企業24戶,個體手工業396戶。此外,農村還有許多兼營紡紗織布的農戶,一些土紙作坊以及季節性的糖寮、磚瓦窯、石灰窯。當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77.28萬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5.6%(按1952年不變價計)。

新老高州 新老高州

新中國成立後,縣政府開始注意發展工業。剛解放不久,就把解放前停辦了半年的電力廠修復投產,增添設備,提高發電供電能力。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興辦了一間製革廠。同時,發放貸款,扶持手工業生產,組織原材料供應,對其產品進行訂貨,統購包銷,切實幫助其解決實際問題。至1952年底,工業戶數(含國有、私營和個體戶)由1949年的421戶增至730戶,工業總產值由177.28萬元增至413.18萬元,增長133%。

1953年國家第一個五年建設計畫開始後,縣先後建起了糧食加工廠、松香廠、酒廠和大井陶器廠。又對私營工業企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組成了秋林陶器廠、印刷廠、玻璃廠、火柴廠、機械廠、鍋廠等六家公私合營廠。對廣大手工業勞動者,則動員他們按自願互利原則,組織生產合作社(組),到1956年,實現了合作化。1957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044.72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4.8%,比1952年增長152.8%(按1952年不變價計)。

1958年,在“大躍進”、“大煉鋼鐵”、“大辦工業”口號鼓動下,全縣建起了小土高爐2000多座,辦起了石鼓煤礦、石油廠、繅絲廠等一批國營工礦企業,將公私合營工廠和手工業社(廠)轉為國營企業。1958年底,國營工業企業增至36個,職工增到9371人。一些新建單位在原材料供應、技術和管理工作上存在很多問題,難以維持。後來,貫徹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調整壓縮,關閉了一批條件不好的企業,縮小了一些過於膨脹的企業規模,把一些轉國營的集體企業退回原來體制。至1962年底止,全縣國有工業企業壓縮為24個,職工人數減縮到1648人。當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634.08萬元,比1957年增長56.41%。手工業社也按照中央和省有關條例和規定進行了整頓。1965年,全縣國有和集體工業企業共有112家,當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708.88萬元,比1962年增長65.77%(均按1957年不變價計)。

高州鑒河圖 高州鑒河圖

“文化大革命”初期對高州縣工業生產的衝擊和破壞頗大,尤以國有工業為甚。1969年國有工業總產值比1966年下降32.7%。“文革”中、後期,重建生產管理秩序,生產逐步回升,全縣還增建了10多間工廠,其中國有5間,二輕系統2間,街道工業5間,其產品多數都是當時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迫切需要的,如氮肥、農機、自來水、腳踏車和人力車的內外胎、麵粉及其製品等。同時,一些企業還把目光瞄向國際市場,開發了日用瓷器、塑膠、皮革製品、彩色燈泡和特級松香等出口產品。1978年,全縣工業企業共有288個,當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01億元,比1970年增長193.5%(按1970年不變價計)。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工業執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在體制上,打破了公有制一統天下的局面,發揮各種經濟成份的作用,私營聯合體和個體工業、外商投資企業蓬勃興起;在產業結構上,克服了單純為支農的狹窄思路,從本地實際出發,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新行業、新企業和新產品紛紛出現;產品方面,有些產品已由粗加工轉向精加工,由單一產品向系列化方向發展。橡膠製品、化肥、松脂化工、燈泡、瓷花等項目發展較快,一些產品已步入全國或全省先進行列。從1981~1985年,全縣新建鎮以上工業企業30家,其中經委系統企業4家,二輕、街道、鄉鎮和部門企業共26家。

1993年底,全縣鎮以上工業企業達267個,比1985年增69個。全縣工業企業達到9340個,其中輕工業企業8411個,重工業企業929個,初步形成了以機械、化工、建材、採礦、橡膠製品、皮革製品。造紙、製糖、印刷、食品、飲料、五金製品、家具、服裝、電器儀表、工藝美術雕刻為主體的多門類的工業灣系。全縣工業總產值25.13億元,占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51%。按經濟類型分,國有工業總產值為5.83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3.2%;集體工業總產值為5.14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20.5%;其他類型工業總產值為14.15億元,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56.3%。其他類型工業總產值超過了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工業總產值之和。

2012年,高州工業總產值197.29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6.33億元,分別增長42.3%和74.3%。新增規模企業19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達到146家。

商業

歷史上高州的商業貿易比較發達。從高州的出土文物中考證,西漢時期的滑石量具製作已成規模,銷往鄰近各縣;外地的天然瑪瑙珠飾等藝術品也銷往高州。唐代,高州的商業貿易擴展至境外及海外國家。在高州境內,可見到湖南長沙窯出產的貼花壺和東南亞一帶國家的銅質崑崙奴人像雕塑等藝術品;高州境內出產的茶葉、香蕉、紅煙等產品也大批輸往鄰近各省及海外國家。清代,縣城及各墟鎮商店林立,其中在縣城開設的振大林筆鋪,前店後廠,所產毛筆遠銷兩廣。民國時期,縣城和墟鎮之間開通了公路,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同期,由於工業、金融業的發展,推動了商業的發展,被稱為“小佛山”的石鼓墟,成為粵西一帶商賈雲集中心,當地生產的土紗、土布、蚊帳布、織帶、毛筆、火石以及小五金製品等遠銷海南、廣西一帶,還出口越南、泰國、緬甸等國家。

鑒水南逝 鑒水南逝

新中國成立後,縣人民政府組建了國營商業機構,設定了商業管理制度,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統一生產、統一調撥、統一物價、統一市場的商品流通體制。1953年,國家對糧食實行統購統銷,逐步把糧、油、布、糖和主要工業用品統管起來。1955年,對私營商業實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鞏固國營商業和供銷集體商業的主導地位,使整個商業活動完全納入國家經濟計畫之中。1956年,對商業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減少商業網點。1958年,將公私合營商店和合作商店改為國營商店,取消個體商店;把供銷社併入國營商店,關閉農貿市場,商業只由國營商店獨家經營。1959年,國家對糧食、食油、副食品、棉製品和耐用消費品實行憑票供應。1961年,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社分開,恢複合作商店和個體商店。

“文化大革命”初期,供銷社又和商業局合併。不準農村社員做買賣,關閉農貿市場,商品網點大減。1973年,恢復商業局、供銷社,增設對外貿易機構,商業渠道逐漸暢通。

五星級酒店--樂天花園酒店 五星級酒店--樂天花園酒店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改革商業體制,開放農村貿易市場,放寬商品購銷限制,實行統購統銷、計畫收購、契約訂購、選購、代銷、展銷、聯營等多種商品流通形式,逐漸推行經營承包責任制,把計畫編制、選點進貨、物價管理、費用開支、勞動管理和獎金分配等下放到各類專業公司,擴大商業企業的自主權。國營商業伸展到農村,農村供銷社進城設店,農民進城經商,工廠、農場也經營商業。1984年,實行商店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允許租賃經營。1985年,取消糧食統購統銷,實行契約訂購;取消生豬派購,實行自由貿易;允許商品價格在國家規定的標準價內按一定幅度上下浮動;基層供銷社可以到外縣設點經營;集體、個體商販和農民均可長途販運。各種所有制形式的商業迅速發展。1986年,全面推行經理任期目標責任制,使各商業公司、商店成為自由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1987年以後,實行聯銷聯利計酬的浮動工資制,經營方式和規模日趨靈活,國營、集體、個體商業企業全面發展,貿易成交活躍。1993年,全縣共有各類商店1.57萬個,從業3.21萬人。商品購進總額15.64億元,銷售總額16億元。

社會

醫療

高州市人民醫院 高州市人民醫院

醫療衛生是高州三張名片之一,其高州模式響徹全國,是全國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的一面旗幟。

目前,高州市有綜合醫院3間、專科醫院3間、鎮衛生院26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間,村衛生室438間,住院病床6511張。2014年8月,高州市人民醫院成功晉級為三級甲等醫院;9月,市中醫院順利通過“二甲”複審。 2015年4月,省衛計委召開廣東省提升縣醫院綜合能力工作會議,根據資源配置、醫療服務、醫療技術等方面的綜合評價,58個縣中高州市排名第一,市人民醫院綜合服務能力排名第一,市中醫院在全省縣級同類醫院中綜合實力排名第一,市婦幼保健院在全省同類醫院中綜合實力排名第九。2014年,全市醫療業務收入比上年增長6.87%,縣域內住院率達96.2%,基本實現“大病不出縣”的目標,民眾“看病貴、看病難”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全市醫療衛生單位共有職工6004人(在編在崗367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5406人(副高級職稱以上373人,正高54人),研究生48人(博士4人,碩士44人),本科1176人,鎮衛生院副高以上23人(其中正高3人)。市人民醫院有省級臨床重點專科5個;中醫院有國家特色專科2個,省級特色專科3個。

主要醫院:

● 三級甲等醫院:高州市人民醫院、高州市中醫院

● 二級甲等醫院:茂名市農墾醫院、茂名市第三人民醫院

● 二級丙等醫院:高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高州市婦幼保健院

教育

高州冼太廟 高州冼太廟

高州素有“廣東四大文教之鄉”的美譽,文化底蘊深厚,教育已成為當地民眾公認的品牌之一。高州良好的辦學效益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全市尊師重教蔚然成風,被譽為“廣東教育的一面旗幟”,教育發展迅猛,全市有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近千個,中國小在校生35萬人,教師近2萬人,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大市。高州市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採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 的措施,取得了規模、作風、質量、效益全面豐收,實現了良性循環,為創建教育強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高州市省一級以上學校的數量已達到16所,茂名市一級學校37所,高州市一級學校244所,石鼓職中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全市優質學位(茂名市一級學校以上的學位)達10.5萬個,其中高中優質學位接近90%,創建優質學位工作在廣東省山區縣(市)處於領先地位。此外,各中國小校還精心綠化、美化、淨化校園,建設高雅舒適的校園環境,有廣東省“美麗校園”2所,茂名市“美麗校園”99所,高州市“美麗校園”118所,增幅和數量居茂名市第一。首批“安全文明校園”省級5所,茂名市級21所,高州市級37所。高考成績連年排在全省前列,有力地鞏固了全省高考大戶的地位。

主要學校

•高等院校:廣東茂名幼兒師範專科學校、廣東茂名農林科技職業學院、廣東茂名健康職業學院

•廣東省一級學校:廣東高州中學、高州市第一中學、高州市第二中學、高州市第三中學、高州市第四中學、高州市南塘中學、高州市南塘鎮第一中學、高州市石鼓中學、高州市新垌中學、高州市新垌鎮第一初級中學、高州市分界中學、高州市大井中學、高州市第一國小、高州市師範附屬第一國小、高州市石鼓鎮中心國小、高州市謝雞鎮中心國小、高州市文明路國小

•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高州市石鼓職業高級中學、廣東省高州農校、廣東省高州電視廣播大學

•廣東省一級幼稚園:高州市第一幼稚園

交通

高速公路

包茂高速公路、汕湛高速公路、雲茂高速(建設中)、中茂高速(籌建中)

鐵路

洛湛鐵路

國道

207國道

省道

S280,S291,S113,S371,S283,S284等。

航空

粵西國際機場(在建)是粵西地區共享的區域性樞紐機場,其項目規模是遠期按4E規劃、近期按4D級標準建設的廣東四大國際機場之一。[1]

機場的輻射包括--湛江、茂名、陽江及雲浮在內的粵西地區及廣西的臨近地區,拓寬更廣的輻射空間,提速湛江“東拓、北延”對接茂名“南擴”的“一體化”戰略布局。粵西各市建立航空快線大巴線路可以快速直達該機場。按遠期規劃需在粵西地區的湛江、茂名交界處建一個擴展輻射範圍的新國際機場。

文化

楹聯

2014年3月31日,高州市在市一中舉行“中國楹聯文化城市”和“中國楹聯文化教育基地”授牌儀式。

楹聯是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是民族文化瑰寶之一。高州市積極抓好楹聯文化教育活動開展和文化基地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據了解,該市楹聯文化的民眾基礎良好,人才薈萃,2013年有中國楹聯學會會員20人、廣東省楹聯學會會員32人、市級會員115人。在鎮、街道、社區、機關、學校建立楹聯分會16個,楹聯愛好者達2000多人。開闢了高州一中、高州三中等楹聯教育基地。投入大量資金,把高州冼太廟打造成為楹聯文化標誌工程;投資230萬元在瀛州公園建起具有廉政教育功能的“尚義名區”的楹聯標誌工程。

年例

游神 游神

年例是高州地區乃至粵西民間過年最隆重的一個節 日,在農村素有“年例大過春節”的說法,也是茂名地區最具特色的一個節日。

光緒《高州府志·風俗》有載:“自十二月到是月(農曆二月)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謂之年例。”據了解,明、清時年例已記入粵西的地方志,民國初年至解放初期比較盛行,後來曾一度中斷。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飛速發展,年例逐漸恢復。

活動

1、“游神”活動

游神隊伍有彩旗、香爐、菩薩、道士、紙船、炮手、長喇叭、嗩吶、鏘、鑼鼓等等。彩旗上面寫有與保佑、賜福等有關的話語,有的還注有此旗是由誰捐贈等。彩旗隊伍主要由小孩子組成,前面由一個成年人舉著一面大旗帶領,站在整個游神隊伍的最前面。有的地方還舉有“出巡”、“迴避”等等的牌子。炮手沿路隔一定的時間就燃放一個炮頭,沖天一響。

2、文藝匯演

文藝表演的節目有粵劇、電影、歌舞、木偶戲、採茶戲、雜技、魔術表演、醒獅表演、煙花匯演等等,其中粵劇、木偶戲、採茶戲、雜技、魔術表演、醒獅表演分場分段由白天表演到晚上;電影、歌舞、煙花匯演一般安排在晚上至凌晨甚至通宵,煙花匯演一般安排在晚上晚飯後七至九點或夜間“間醮”時或凌晨三四點配合著當時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進行燒船活動。

3、年例宴食

高州特色——高州特色小吃飲食 高州特色——高州特色小吃飲食

高州地區將過過年例分為“睇年例”和“食年例”兩個部分 ,宴食在年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主要菜式有:白切雞、炒粉、扁豆炒魷魚、梅菜扣肉、雞翅膀、紅燒魚、鮮蝦等。有的地方年例的中午飯是吃素的,傳說要等到“間醮”、拜神完後才可以開齋,晚飯才是“開大餐”的時候。

木偶戲

高州木偶戲又名鬼仔戲,是高州民間藝人不斷吸收、改造、發展而形成的一個新劇種。高州木偶戲具有4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百年古傀儡,時代新經典”受到政府和社會各界重視。2006年,高州木偶戲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高州單人木偶曾赴法國、德國、香港、澳門等地演出,備受歡迎。

表演

木偶戲按人數多少可分為大中小班,十人以上的為大班,幾人的為中班,一人的為小班,其中小班一人演一台戲,舞、唱、念、敲、打全都是“一腳踢”,樣樣皆能。

演出時,藝人舞弄木偶並以本地方言說唱,劇目古裝現代兼而有之,其表演通俗易懂、亦莊亦諧、獨特新穎。

藝術

高州木偶戲的藝術價值主要是保持了傳統,同時能夠結合很多現代的流派。高州木偶造型漂亮,故事美麗,演繹比較清楚。

祭荔枝神

冼夫人 冼夫人

這個習俗是在每年荔枝收穫完畢,一般時間在農曆五月初五後不久進行。祭荔枝神先定吉日,有單戶,也有集體。單戶的各自在自家做籺,加菜並邀親戚朋友飲自家釀的荔枝酒,飲罷,帶祭品特別是要有荔枝酒去自種的荔枝樹下拜祭。拜祭完畢,燃鞭炮,鑼鼓喧天,跳儺舞。集體的,人們揀一條豐產,“功勞”最大的荔枝樹下作祭壇,八仙桌上擺上從各家各戶送來的三牲祭品和荔枝酒,請道公喃齋。晚上在荔枝園附近做木偶戲。此俗最早出現在根子,後傳至分界、泗水等地。

冼太夫人誕

農曆十一月二十四日,高州城鄉凡有冼太廟處,均於正日前後數日,演戲祭奠,良德、長坡、東岸等馮冼氏聚居地尤盛。冼姓聚居的長坡雷垌村,稱冼夫人為“姑太”,過去每逢冼太誕,村民總是備辦牲醴,敲鑼打鼓,到良德(馮寶的故鄉)迎接“姑太”回娘家歡慶佳節。而長坡舊城為馮寶後裔聚居地,那裡的冼太廟則去數十里外的雷垌村把“冼太”迎接回到舊城的冼太廟來。而毗鄰的化州,解放前,在冼太誕前幾天,便到高州城迎接冼太到化州,一路上各村莊都有“搶拜”的習慣,搶拜完畢,當晚還演戲遊行。

風景名勝

高州冼夫人 高州冼夫人

高州是歷史悠久嶺南古郡,人文底蘊深厚,地形地貌複雜多樣,自然資源豐富,風景美麗怡人,氣候溫暖宜人。市區有冼太廟、三塔、觀山、南宮庵群、南皋學舍等名勝古蹟,北部有長坡舊城、高涼嶺、長坡水庫、深鎮仙人垌、平雲山旅遊風景區,東、西部有萬畝荔枝、龍眼生態果園。2004年,北京、上海、廣東等七省市旅遊局簽署的《鄭州宣言》中,高州成為七省市合力推介的“紅色旅遊”(上海——南昌——井岡山——瑞金——長汀——高州——延安——西柏坡——北京)概念線路中的重要一站。另外高州城區還有很多未被開發的著名遺址:廣東省最大的孔廟、廣東省四大圖書館之一的秀川圖書館、粵西最大關帝廟,天后宮、高力士創建的靈惠寺、還有林立的眾多書院等等。

高州 冼太廟

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光明路,始建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廟分三進格局,進深49.96米,面闊9.5米,包括三祠(潘仙祠、昭忠祠、馮公祠),渾成一體,統稱冼太廟。周恩來總理曾讚譽她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江澤民2000年春節期間曾來此參觀,稱冼夫人為維護中國統一的民族英雄,盛讚冼夫人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團結的精神,稱她為“我輩後人永遠學習的楷模”。

潘州公園

位於文明路,國民革命軍二十四師長蔣光鼐、副師長陳維遠、縣長黃詠台建於1929年,有人工湖、暇趣廊、九曲橋、逸雅齋、得春亭、分湖亭、榕月閣等景,市政府即將把它與冼太廟合建為冼太文化公園,冼太文化公園將由冼太廟、潘仙祠、昭忠祠、冼夫人紀念館、陳列館、電教館、冼夫人石像、將軍像、文化碑廊等十五個富有嶺南特色的主題建築群組成。

高力士故宅遺址地

位於高州市區集賢街、安榮二巷一帶。高力士故居始建於唐初,後經歷代修葺。公元684年,高力士在該宅出世,為少子。10歲時父親誣罪,籍沒抄家,五年後高力士離鄉進京,開始他的傳奇人生。據《高州府志》記載,離家20年後,高力士尋獲失散多年的母親麥氏。帝聞召見,封越國夫人,追贈其父馮君衡為廣州大都督。隨即,高力士回潘州在原故居遺址上修建住宅,面積約4000平方米,三進建築,磚木結構,內有壁畫多幅,後人都稱之為高力士宅。高力士在宅前親手種植椰樹兩株。唐朝時佛教盛行,高力士又在故居旁修建寺院一座,名為“靈惠寺”。高力士宅和靈惠寺在民國期間和解放後多次修葺,但在文革期間遭受較大的破壞。

緬茄樹

高州緬茄 高州緬茄

位於國道舊廣海北路旁西岸村,我國稀有樹種,植於明萬曆年間,以其悽美的傳說和精美的緬茄雕聞名於世。據光緒重修《高州府志》史籍 記述,該樹“數百年來,中土無雙”,由此高州奇樹得名。1957年5月,高州緬茄雕刻工藝品參加在北京舉行的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獲得“國家禮品”獎,高州緬茄工藝品被定作中國國賓禮物,並由當時的國家主席劉少奇贈送給來訪的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伏羅希洛夫元帥,飲譽全球。後被編入《中國土特產大全》一書,列為全國著名土特產之一。”

高州三塔

嶺南第一高塔——高州寶光塔 嶺南第一高塔——高州寶光塔

據《高州史》記載:“環城有三塔,北曰艮塔,東曰文光,西南曰寶光”。艮塔、文光乃清時建造, 寶光塔建於明萬曆四年(1576年),城區沿江西路,塔高62米,塔身雙層,浮圖九級呈八角形,為明代全國第二高塔,省文物保護單位。寶光塔旁現已建成一個占地約20000平方米的寶光公園,寶光塔和寶光公園形成“紅花綠葉”效應。

觀山

位於城西鑒江大橋旁,海拔64.5米,東臨鑒江,南對南宮嶺,被譽為“嶺南百景”之一。觀山原是西晉時期嶺南道教先驅潘茂名的隱居地,相傳人稱“嶺南道祖”的潘茂名在山頂掘井汲泉供丹灶,後於此坐石船白日飛升,故原稱仙山,舊有升真觀,因而得名。觀山成為一座道佛合一的建築群體,現存有觀山寺、潘仙殿、玉泉寺、玉泉井、升真觀、呂祖殿、報德祠,和山腳下北面水滸處斷崖的釣魚台、對弈台和石刻,及藥樹(見血封喉樹,植於清代中期)。觀山寺位於觀山中部,明萬曆年間,高州知府張邦伊創建,主要為紀念“嶺南第一道”潘茂名在此汲泉煉丹,救百姓而建。明萬曆和清雍正年間都進行過重修,後合併了玉泉寺,改名 觀山寺,供奉潘仙、觀音。1996年再次重修,改奉佛教。在觀山崗頂升真觀稍下處有玉井,相傳井水澄瑩如鏡,可照人鬚眉,味甘香醇,是潘茂名煉丹之水,玉井已堙,遺蹟猶存,“觀山玉井”為高州舊八景(鑒江秋月、茂嶺晴嵐、石船蒼蘚、筆架青峰、潘仙丹灶、觀山玉井、東山樵唱、雙渚漁歌)之一。觀山的西側是革命烈士陵園。高州市博物館現所在地位於觀山。“觀山拂曉”是高州新八景(觀山拂曉、茂嶺飄虹、寶光流影、筆架凌空、陵園映日、引鑒飛龍、潘州望月、緬茄迎風)之一。

南宮庵群

位於城區南關街的南宮嶺,與城西觀山遙遙相對,又稱作“小觀山”。南宮庵群是宗教群體建築,有復龍庵、寶蓮庵、廽水庵、潘仙祠、清虛觀、雷神廟、天后宮(建於1836年)和建於明崇禎五年(1632)的文興古橋,南宮嶺臨江是瀛洲島,為高州城八景。南宮庵群建築,包括了佛教中的基本體系,奉祀著佛教中所信仰的基本神祗,為研究佛教的分布與流傳提供了依據。

高州水庫

位於長坡、平山、東岸等鎮,分長坡庫區和良德庫區。高州水庫總庫容11.5億立方米,水面面積4千多公頃,是一宗以灌溉、防洪、供水為主,結合發電、旅遊、航運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因水色碧綠如玉,故稱玉湖。長坡庫區有石狗嶺、棲龍嶺、大壩、石骨冼太廟、三帝廟、綠水山莊等勝景。於2004年被國家水利部評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長坡舊城

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高州北20公里,是廣東省較古老的、唯一保存較完好的古城池遺址,具有1400多年的歷史。原為電白郡、縣所在地,南朝肖梁時期(503—557年)置電白郡,建城於此。到成化四年(1468)遷離。有城牆和重建的西城門樓、舊城冼太廟、馮寶公祠、古窯址、蓮花井、陳倉米遺址等景及舊城四景“寶雞升天”、“大榭通天”、“鰲魚吸水”、“石井生蓮”景。冼太廟東門200米田垌高突處有唐宋窯址。

大唐荔鄉生態旅遊景區

根子荔枝文化旅遊區、中國荔枝第一鎮、根子柏橋荔枝貢園(被譽為“中國荔枝博物館”)、潘茂名道家文化聖地。根子鎮是“中國荔枝第一鎮”、“國家荔枝標準化示範區重點鎮”以及“南亞熱帶作物名優基地--國家白糖罌、白臘荔枝生產基地”。根子鎮以荔枝“六最”盛名中外:歷史最久、面積最大、產量最高、品質最優、成熟最早、市場最廣。根子荔枝品種齊全,有白糖罌、白臘、黑葉、桂味、糯米糍、妃子笑、進奉、三月紅等十多個品種。

平雲山旅遊風景區

高州大坡平雲山 高州大坡平雲山

位於高州東北部的大坡鎮,面積達28平方公里。平雲山旅遊風景區分為六大區:平雲山祈福冼太文化區、南國長城險峰遊覽區、麒麟瀑布休閒觀光區、天街奇景越野區、大岩河幽谷林探險區、逍遙勇士漂流區。境內最高峰大轎頂海拔1335米,為高州第一高峰。平雲山有氣勢宏壯的麒麟瀑布落差高達230米,寬110米,屬於廣東罕見的大瀑布。侏羅紀遺孀莎欏在這裡茁壯成長。

高涼嶺

位於高州市曹江鎮銀塘管理區,海拔242米,次山“本名高粱,以群峰高聳,盛夏如秋,故名高涼”(見《輿地紀勝》)。古高涼縣、高涼郡亦因此山而得名。嶺上古林遮天蔽日,其間眾多得是紅豆樹(又名相思樹)和栗子樹構成該嶺植物群落的一大特色。山澗兩旁巨石累累,千奇百怪,又構成該嶺地貌的另一特色。該嶺自然生態保護良好,被列為南粵百景之一。

三官山 自然風景旅遊區

三官山坐落在高州市新垌、雲潭兩鎮交界處,是集道教文化、自然保護區和自然生態景觀為一體的山嶽型旅遊區。三官山以三峰鼎立著稱,方圓數十里,主峰高1388米。三官山以“十里平河,百米飛瀑,千畝牧場,紅色野蕉林和珍稀植物沙蘿”等自然勝景和特色生物揚名。景區內主要景點有50多處,道教三清觀始建於明朝。

佛子嶺 自然保護區

佛子嶺自然保護區位於高州市城西的寶光街道廣潭村,距市中心8公里,是粵西著名的山嶽型自然風景區,因其山形似坐佛而得名。佛子嶺這塊沃土更是“孕育”出高雷古驛道、佛子庵、楊頤故居、太史第等遠近聞名的人文古蹟。

城雕

高涼鼓韻雕 高涼鼓韻雕

“高涼鼓韻”位於瀛洲公園中間,高16米,主體青銅鑄造,鼓面直徑4米,堪稱世界之最。鼓旁塑壯士擊鼓,造型威武強勁, 顯示了動與靜的統一、力與美的和諧,極具歷史感,更富有時代性。銅鼓下面四壁分別是“鳳翥高涼”、“馬騁南疆”、“漢俚一家”、“百粵歸心”的浮雕,造型栩栩如生。基座八面浮雕展現了高州昔日蕉荔之鄉,今天是“全國水果第一市(縣)”的場景,內容豐富,造型逼真。

高州市內主要景點一覽表
類別景點地點
人文景點 冼太文化公園(包括冼太廟、潘州公園等)、緬茄樹、寶光塔、觀山寺群、南宮庵群、中山紀念堂、南皋學舍、中山路騎樓步行街、高州中學 高州城區
長坡舊城旅遊區長坡鎮
自然景點掛榜嶺生態公園、筆架山森林公園、平江攔河壩、佛子嶺自然保護區、彭村綠道高州城區
仙人洞自然風景旅遊區深鎮鎮
三官山生態旅遊度假區新垌鎮
平雲山自然風景區大坡鎮
高州水庫(玉湖風景旅遊區)長坡鎮
根子荔枝文化旅遊區(根子貢園、紅荔閣)根子鎮
高涼嶺自然風景區曹江鎮
浮山嶺自然風景區根子鎮

著名人物

•冼夫人(513~602)俚族人,南北朝高涼郡(今高州長坡)人。六世紀南方百越女政治家和軍事家。

•潘茂名,晉永嘉(307~313)末處士,世居根子浮山下,即今高州之潘村,治《易》明《詩》。

•馮盎(566-646)隋唐著名將領。

•馮媛(668-?)廣東歷史上第一個女詩人,留有《閨媛詩集》一卷名世。

•高力士(684-762)唐代名宦。官拜右監門衛將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爵封齊國公。

•楊頤(1824-1899)清同治四年進士,清朝重臣。著有《觀稼堂詩抄》等書。生平傳載《清史稿》。

•周朝勛(1837-1901)清代書法朝元。

•蘇三娘,太平天國女將,女軍軍帥。其生平事跡入載《中國近現代名人大辭典》等書。

•張錦芳(1854-1921)民國政要,原廣東代省長。著有《荔園詩集》。

•梁華盛(1904-1999)國民黨高級將領,陸軍中將,吉林省政府主席。

•楊永泰(1880-1936年)民國政要。政學系首腦人物,蔣介石的首席智囊,被蔣介石稱為“當代臥龍”。

•陳龍韜(1876-1964)同盟會員、孫中山侍從官。觀音山戰役功臣。

•老天壽(1882-1966)戲曲改革者,組建光藝粵劇團,南派粵劇藝術代表人物之一。

•譚惠泉(1887-1972)民國政要,同盟會員。

•熊英(1888-1943)民主革命者、詩人。著有《水鑒樓書稿》傳世。

•丁穎(1888-1964)農業科學家、水稻專家,中國現代稻作科學奠基人,中國稻作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等農業教育先驅,中國農業科學院首任院長。

•丁衍庸(1903-1978)畫家、篆刻家、美術教育家。世界名畫家之一,有“東方馬蒂斯”之稱。

•陳椿元(1928-1982)書法藝術家。作品和舒同、劉海粟、李可染、吳作人、沈鵬等家名作並駕齊驅。

•聞山(1927-),原名沈季平,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詩人和書法家。

•丁揚忠(1932-),戲劇評論家、中國著名的布萊希特戲劇專家和研究歐洲戲劇學者。

•盧西林:1925年生,廣東高州人,中國著名版畫家、書法家,粵西版畫的奠基人之一。

•陳放:1954年生,祖籍高州。國畫大師、美術大師,中國十大傑出畫家,世界華人書畫研究院院長。

•劉傑夫:1952出生於高州,民營企業家。主要從事客運業務及相關的實業活動。

•許智明:1964年生於高州,香港太平紳士,國際小行星(許智明星,編號5390號)永久命名獲得者。

•古巨基:1972年生於香港,祖籍高州。粵語流行曲歌手、演員、主持人。2005年香港十大傑出青年。

•鍾嘉欣:1984出生,加拿大華裔,祖籍高州。香港影視歌多棲女藝人。2004年國際華裔小姐競選冠軍

•莫桂蘭(1892—:1982)黃飛鴻的第四任妻子,祖籍高州,後到香港開設香港黃飛鴻國術館、莫桂蘭健身院、寶芝林等。

•鄧維龍:1950年8月生,廣東省高州市人,原任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原省總工會主席, 副部級。

•盧炳輝:1955年9月生,廣東高州人,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正廳級。

•胡朝棟:馬來西亞拿督;馬來西亞高州總會會長。

•黃禮華: (1950—)廣東高州人,清遠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辦公室主任 :副廳級。

•郭嚴芳:廣東高州分界鎮世華五里嶺村人,美國華僑,商人。現為美國茂名同鄉會會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